《关于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加快推进铁路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全面开放铁路建设市场,对新建铁路实行分类投资建设。
她在美联储的发言记录中曾经提到,量化宽松政策退出的条件是美国失业率下降到正常水平,在此过程中即便通胀短期略微超过2%也在所不惜。总之,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退出的窗口很可能在在明年上半年开启,这一过程将会是缓慢的、波折的,也是有针对性的,分阶段的。
对于英国、日本和欧洲而言,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对其影响相对有限,这些国家手中控制着国际货币发行权,有可能通过进一步放松本国货币政策的方式来应对。近年来美联储的会议记录,基本核实了她的这一学术理念。因此,就全球范围来看,量化宽松政策退出最开始的着力点是美联储对美国财政部债券的购买,然后才是对其他金融产品的购买,而随后跟上的会是英格兰银行,欧央行和日本央行则将是最后的退出者。虽然这不能从本质上动摇中国经济的格局,但是国内外投资者将会担心中国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导致资金外逃,妨碍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这些变化一般是受美联储政策宣布或信号发布所影响,如果能够对大趋势有一定的判断,有可能在宣布效应发生之前提前布局,获得主动。
笔者曾经研究过新兴市场国家所发生的金融危机的基本规律,发现每当发达国家资金收缩的时候,资金马上会出现逆转,最明显的一次就是1997年7月亚洲金融危机开始时,美国在该月的货币政策是最紧的。因此,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一定是非对称的,美国先行一步,英国随后跟上,而欧洲和日本则是遥遥无期。近期媒体报道,中国有380座摩天大楼,世界在建高度超过600多米的十大建筑,中国占了近一半,我觉得这是疯了,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我认为,中国房产发展的主要问题是资源严重错配。就我国情况而言,还不能简单地得出一个结论,说央行货币超发了。跟地方政府打了这么多年交道,根据我自己的经验和感觉,由于体制上和其他诸多方面的原因,地方政府有没有还债的意愿、有没有还债的能力,值得怀疑。其次,中国是一个高储蓄国家,有两万亿美元的净资产。
在中国经济处于经济下行调整期,银行高息揽储,贷出去的钱是否能支付本息这是最大的问题。但我们还是有机会解决问题,对于形势不应该过度悲观。
被房地产绑架无利于中国经济可持续房价是街头巷尾普通百姓的谈资,房地产泡沫成为大家熟悉的字眼。这是怎么回事?中国房地产价格不断上升反映了供求失衡的状况:住房市场上供不应求。粗略看,中国总债务占比GDP之比应该在200%左右,数字不低,应引起我们的警觉。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根据大多数投行看法,中国企业债务在100%—120%之间,全球名列前茅,这是很危险的,特别是在经济下行时期。
当然,也存在增加贷款能力问题。大家现在都在谈论中国会不会出现金融动荡,或者是金融危机。先看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影子银行活动的资金来源除储户外,还有银行间拆借市场,期限错配的风险较大,应该高度关注。
因此,这些理财产品的风险最终取决于银行的风险。政府决定对地方政府债务再次摸底是非常正确的。
理由有三:首先,相比其他国家,中国的债务问题并没有那么严重。世界主要国家债务占GDP比,美国2008年为369%,日本仅国债一项就超过了GDP的230%。
按道理,供不应求必然会导致房价上涨。我在世界上其他五星级宾馆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游泳池,而在中国已经不算什么了,这样一种发展态势会毁了中国,我们应该高度关注。我国影子银行活动目的很大程度是变相揽储,不少理财产品筹集的资金由总行统一使用。所以,一方面不能轻易地得出央行货币超发结论,同时也不能掉以轻心,中国的高M2对GDP之比确实存在问题。不过,也不可忽视危机的存在。我国M2中含相当大部分储蓄存款属于货币,有价值贮存功能,本身不会造成或者并不直接造成通货膨胀压力。
但现在看起来,很难判断什么是危机爆发临界点。因为M2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内生变量,社会融资总额也是内生变量。
不断造房子但房价还不断攀升。如,泰国占比最高值出现在2008年亚洲金融危机。
但必要的改革和调整不能再拖下去了。■ 我们过去一直将M2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
总之,对影子银行危险不应无视,也不应夸大,重要的是应把金融创新纳入审慎监管,同时废除一些不必要的限制。认为非金融公司债务对GDP的比不应该超过90%,居民部门债务对GDP的比不应该超过85%,公共部门债务对GDP的比不超过90%。我认为,目前在可能引发中国金融体系风险的危机中,最危险的,最值得我们关注的还是地方政府债。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不应该把这么多资源用于房地产投资,不应该让房地产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否是再多盖房呢?前面说过,中国房地产投资在GDP中的比重过高,应该降低房地产投资的增长速度。这种情况对资源合理配置的危害是非常大的。
所以,中央银行应创造条件加快市场化改革进程,将基准利息率作为今后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这对于中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更为有利。中国M2占GDP比较高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居民储蓄率比较高。
我们过去一直是希望能够控制M2的增长速度,将M2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如果通胀并不严重,很难说存在货币超发。
对于一些国家,不光包括内债,还有外债都需要关注。有无两全之策呢?解决供不应求的办法不是对房价直接控制,而是盘活存量,通过税收政策,把现有的房源利用好。经济增长势头虽然弱于预期,但增长尚属平稳,价格总水平也基本稳定。第二,资本市场不够发达,间接融资比例比较高。
■ 在2013年和未来一两年内,中国金融业可能处于前所未有的调整期和改革期。而日本经济出现泡沫,西班牙出现房地产泡沫等,都是在占比达到某个峰值时期发生的。
那么,央行是否存在货币超发问题呢?回顾历史,中国M2的增长速度,在过去二十年都明显地高于GDP的增速,且年年如此,这自然会导致M2对GDP之比不断攀升。第三,金融效率较低,货币充当套利手段,资金不断在套利者之间流动、不断延伸债务链条,而不进入实体经济。
全世界都非常关心这个问题,中国必须加强对国外金融风险的防范。因此,很难简单地说,由于我们企业债务很高,一定会出现债务危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